2009年,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,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,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,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。在中小学生中,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.7%,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.9%。
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,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;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,为非美裔学生之冠,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。美国专家评论,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,想像力却大大缺乏。
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何在?
一是中国人太多。孩子一出生,便是群众性长跑,人满为患,好的幼儿园和学校僧多粥少,家长和教师势必给孩子加压,以便让孩子脱颖而出,从而为了取得高分数,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于是,孩子多了为了“分数”的努力,而少了为了“成长”的努力。
二是家长不会做家长。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观,盲目跟风,背离教育规律。这与家长的学历水平和认知水平是分不开的。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,人云亦云,盲目跟风,所谓的兴趣班成了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桎梏。那种隔代亲养育孩子,对孩子的成长更不利。
三是现行的教育体制。人多,校少,招生录取的比例就不会太大,不是人人可以继续深造,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或者是千军万马过小小的立交桥。招生办法基本还是一考定终身,还是看分数下饭,这些势必造成一切的学校和家庭的教育,只能或者实质上只能围绕分数这块敲门砖孜孜不已,谁还去管啥真正的素质,还去管啥创造。不客气地说,有些地方叫喊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仍然处在宣传阶段,是雷声大雨点小。
四是工作后的用人体制有问题。知识水平再高,也不如投机取巧会做事的发展好,在“人治”的氛围下,有好的人脉强过博士学历若干倍。所以,很多人工作后,精力旁移,不在研究事上,而在研究人上。有了大树便可乘凉,人情练达就能成功。
五是功利主义氛围下畸形的社会成功观。当官、发财,是“社会上公认的”成功者,社会上少了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的人,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所在,人都浮躁了,坐不下冷板凳,耐不住寂寞,一有成绩就炒作,成为明星式人物,没有成绩也想办法炒作出名。大师的成功更需要淡泊名利。
在这些情况下,试题“积雪融化了变成什么”的答案就只能是“水”,而不是“春天”。
在这些情况下,孩子们便少了仰望天空,少了想象,而是学会了务实,学会了只观照眼前和脚下,一心一意为眼前的分数,一心一意为今后的名利。